工业制冷中的氨

先进的氨制冷部件

氨自19世纪以来就被认为是值得信赖的制冷剂。在食品保鲜和工业加工领域,氨因其优秀的热力学特性而成为首选。您可以在下文的“为什么在工业制冷中使用氨”深入了解这一点,以及氨作为制冷剂的众多其他优势。

随着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和新的F-gas法规的实施,科学家和制冷技术人员正在积极寻找长期替代方案,其中包括空气、水、氨和二氧化碳等天然制冷剂。在食品保鲜和工业加工领域,氨因其无与伦比的热力学特性而广受青睐。

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实践检验,氨作为制冷剂的选择之一,其应用范围已经扩展到了以前难以想象的领域。丹佛斯作为氨制冷部件的领导者,提供包括手动、机械和电动阀在内的多种产品。我们始终致力于开发能够安全、节能地应用氨制冷系统的产品,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。

为什么工业制冷中使用氨?

氨作为制冷剂首次应用于1876年,由卡尔·冯·林德(Carl Von Linde)在一台蒸汽压缩机组中实现。直到20世纪20年代,其他制冷剂如二氧化碳(CO2)、二氧化硫(SO2)也曾被广泛使用。20世纪20年代,美国开发的氯氟烃(CFCs)迅速成为主流制冷剂,与当时其他制冷剂相比,CFCs被认为是对人体无害且极其稳定的化学物质。然而,当时人们无法预见到大量释放制冷剂对外部环境的影响。CFC制冷剂被宣传为安全制冷剂,导致其需求迅速增长并取得了巨大成功。这些制冷剂一度被称为“天赐”的人造化合品。

由于CFCs的成功,氨制冷剂面临巨大压力,但仍保持了其地位,特别是在大型工业装置和食品保鲜领域。

到了20世纪80年代,CFC制冷剂的有害影响逐渐显现,人们普遍认为CFC制冷剂导致了臭氧层损耗和全球变暖。最终,1989年《蒙特利尔议定书》达成,几乎所有国家都同意在规定时间内逐步淘汰CFCs。

鉴于CFC/HCFC排放对大气层的严重破坏及其带来的全球变暖效应,1990年《蒙特利尔议定书》的修订、1992年《哥本哈根修正案》以及1998年日本京都会议都要求加快淘汰进程。甚至HCFCs也被列入淘汰计划,欧洲在这方面走在了前列。

欧洲许多国家已停止使用HCFC制冷剂,而新型制冷剂以及经过长期验证的可靠制冷剂如氨和二氧化碳(CO2)正被考虑用于各种新应用领域。

氨具有诸多优势,这些优势已通过数十年的氨制冷系统应用得到了充分证明。

氨系统应用产品

查看我们为工业制冷氨系统开发的所有产品。

案例研究

即将推出...

即将推出...